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二十、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人际吸引的因素:
1.相似性与互补性
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二十一、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一)群体规范
规范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
非正式群体是群体的一个特殊形式,其规范没有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它是每个成员的行为准则。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是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是群体成员相互模仿、受到暗示,在顺从的基础上形成的规范。这种规范所形成的压力,可能不被意识到。而如果群体成员对这种群体压力承受不住,就可能向其他群体逃避,或者采取偏离行为。
二十二、社会助长行为
社会助长行为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二十三、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二十四、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帮助他人、自觉保护环境等;
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做出的;第三,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它需要个人付出一定的代价,却不为此而计较。利他者往往不仅勇于奉献,而且乐于奉献,帮助他人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十五、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二十六、社会影响
(一)从众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1.从众的类型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
(1)真从众
(2)权宜从众
(3)不从众
2.影响从众的因素
(1)个体的特点
(2)群体因素
(3)刺激物因素
(二)服从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1.影响服从的因素
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命令发出者。命令发出者的性、对执行命令者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都会影响到服从。
(2)命令的执行者。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会影响执行者对命令的服从。
(3)情境因素。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周围人的榜样行为怎样,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如何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服从行为。
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