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戚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一、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德育促进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能、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二、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校德育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和志向。当前,还要特别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锻炼过程,德育为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校德育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初步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具有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优良品德和文明习惯。同时,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学校德育必须培养受教育者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法、守法、护法,并能够自觉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品德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品德活动的本领,主要包括品德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品德心理一般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学校德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因素,促使其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思维、判断、评价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教育的能力。
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