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单是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而言的,更主要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从更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长期的学校德育实践表明,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违反道德和纪律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思想道德问题,而是由于心理素质不高和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引起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来完成。它需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的三种主要形式,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途径,分别为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渗透和心理咨询。
1.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课程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列专题活动,包括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训练、专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它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活动为中介,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教育教学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不限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而是应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3.心理咨询
按咨询的对象,心理咨询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指咨询者和咨询对象一对一的咨询关系,它具有针对性强、双方沟通多、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特点。团体咨询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咨询者同时对多个咨询对象进行咨询的方式。其特点是咨询面广、效率高,团体内部成员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和感情,利用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启发和帮助以及良好的心理暗示效应,使学生认识、领悟自己的问题,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