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纪律概述
课堂纪律是指为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减少学习干扰,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根据形成途径,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
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刚入学的儿童往往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课堂纪律主要是由教师制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开始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对教师促成的纪律的要求降低,但它始终是课堂纪律的一种重要类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从儿童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就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受同伴群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开始以同辈群体的集体要求和价值判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做某件事情。
3.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即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4.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例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包括课堂隋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2)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翁眯形荚?。它赋予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使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具有约束和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的功能。
(3)学生座位的分配。研究发现,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纬瘫硎鞘箍翁媒萄в刑醪晃山械闹匾跫<纫诵目纬贪才旁谘ψ畛渑娴氖奔?,又要注意不同性质学科的交错安排。
(3)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是维持课堂纪律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不少纪律问题就是因教学过程规划不合理造成的。
三、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遵守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有效的课堂规则有以下特点:第一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第二,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述多以正面引导为主。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再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3.做好课堂监控。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之一。教师应做到: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
四、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作出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一般可分品行方面的和人格方面的。前者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易被发现;后者是与学生的个性关联在一起的不良行为,不易觉察??翁梦侍庑形哂衅毡樾裕墙淌S龅蕉址浅C舾械奈侍?,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
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