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同城凤凰楼信息茶楼_400元4个小时快餐电话,附近100元联系电话号码,300元四小时服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 > 面试资料 >
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重要考点(六)
2020-06-03 16:31:33admin
【课堂群体管理】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标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这对增强集体凝聚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松散群体是指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问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意义;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为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教师在管理正式群体时,第一,要选好班级正式群体中的领导;第二,注意引导和支持正式群体;第三,适当授权,鼓励学生的自主管理。

2.非正式群体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非正式群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第二,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第三,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第四,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第一,要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第二,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第三,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课堂管理必须注意协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团结的集体。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在支持、保护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同时,还要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给予教育、引导和改造,必要时依据校规、法律加以惩处或制裁。

二、群体动力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问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和志趣等来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班级里群体的凝聚力。班主任应做到:首先,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其次,帮助班级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结果。非正式规范的形成则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还可能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群体规范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课堂师生互动??翁闷找不嵝纬扇禾逖沽?,从而导致学生的从众行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班级的目标、规范得以遵守,使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使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

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第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第三,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第四,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4.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在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人际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教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概念我们已经在前面心理学部分提到了,这里我们专讲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课堂管理应重视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有效地开展教学创造条件。

(1)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学生之间的主要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①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为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是指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和谐、相互疏远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冲突及行为对抗为特征。

现有的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的主要因素。

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人缘好的学生、被人嫌弃的学生和遭受孤立的学生。因此,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回归群体。

②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好处在于能促进集体的学习成功,增强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学习中的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学生习得团体规范,发展形成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个体学生减少失败体验,改善他们的自尊和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积极性。但是合作性学习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因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合作性学习可能会限制不同学生的学习进程。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良性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竞争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有激励作用,频繁的竞争会使学生间产生对立,使班级出现不安、不团结等消极的气氛。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赢得他人的赞许方面,从而忽视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认知乐趣。

不少心理学家提倡开展群体间的竞争。一般来说,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是否满足各自的利益为转移。在课堂的人际交往中,有时可能同时发生合作与竞争,有时则交替地引起合作与竞争,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促进功能的有益手段。

(2)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有四种:①单向交往;②双向交往;③师生保持双向交往;④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单向交往,教学效果差;双向交往比单向教学效果好;师生保持双向交往,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学效果很好;教师成为互相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学生与教师形成双向交往教学效果最佳。

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

    近期讲座

    课程章节 课程内容 播放时间 课程时长 观看入口
    行测 判断推理 2024/7/27 直播+回放 点击进入
    行测 判断推理 2024/7/28 直播+回放 点击进入
    行测 判断推理 2024/7/29 直播+回放 点击进入
    行测 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 2024/7/30 直播+回放 点击进入
    行测 言语理解与表达 2024/7/31 直播+回放 点击进入
    行测 言语理解与表达 2024/8/1 直播+回放 点击进入

    新公教育

    新公教育公众号 (cqxgjy)

    点击关注 点击关注

    热门招聘 备考干货 实时互动
    实时更新 关注查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