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性的含义
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不同意见,给予学习活动较多的自由,容许学生自行探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其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个性。创造性不仅是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培养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的驱动力。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高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好独立判断,有独立见解,不轻信,不盲从等都是高创造性者的特征。另外,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自我调整等品质也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三、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容忍、支持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能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为有创造性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遇,促进创造性行为的出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提出的各种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论对错、正误,都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接纳。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妄加指责,更不能全盘否定,而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为尝试新的探索作准备。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学生以不同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体验创造活动带来的积极体验,产生创造性动机。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想象,而不拘泥于常规。
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挖掘自身个性品质的潜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1)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2)直觉思维训练。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是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就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3)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4)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5)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参考以下具体措施: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