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 | 备考QQ群:671748890 | 备考课程:一年/两年协议无限学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借用诗句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预言革命的春天即将到来的经典。现如今,小编也想借用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送给上下一心共克新冠疫情的每一个华夏儿女,更想送给正在不懈备考教师考试的小伙伴们。相信在大家备考的过程中,你会面临各种教基人物,了解任务的思想、地位、观点,知识体系纷繁复杂,比较零散,因此小编抛砖引玉给大家呈现对于人物考点该如何学习,使之更加系统、更加规整。
一、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首创私学之风,倡“仁礼”为其思想核心。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思想和语录被弟子及其在传弟子记录,编纂为《论语》。
二、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梳理
1.著作——《论语》
《论语》一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成为“四书”。
2.人性观
历史上关于人性观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两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先后经历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等等教育大家,观点各不一致??鬃釉蛉衔?,人性“性相近,习相远也”,他认为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差上下,而由于后天环境和习俗的不同才是他们的本性不同。
3.教育条件
孔子提出“庶、富、教”的观点,即人口、财富和教育,孔子提出“富”是“教”的基础,同时“教”又是提高人口素质和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条件,两者相互依存,这体现的正是教育的社会功能。
4.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是对于“学”这一活动,他也提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
5.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分别是文化知识、良好行为、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反映了重视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
6.教育过程
倡导“学、思、行”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至理名句。
7.教育原则
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人。
②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③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④知行统一:“力行而近乎仁”。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