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4.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机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5.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布鲁姆提出)。(2)根据评价对象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3)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6.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7.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学生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地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
8.主题班会的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
9.主题班会的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10.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自我评价法等。
根据测验的题目和性质分为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景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11.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12.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1)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13.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涿琅λ固岢隽擞跋旌笫赖?ldquo;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14.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1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方式有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法。
16.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17.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地统一过程。
18.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9.班级管理的功能:(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0.班级管理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21.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22.教学过程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23.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是引起学习动机;
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
四是运用知识;
五是检查知识。
24.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
25.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更多教师招聘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