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主要在于个人活动效率高低的变化。比如考试时老师在旁边就紧张,面试时考官看着紧张,这就是社会抑制,而别人在学促进了自己的学,这就是社会助长。而结伴效应是指由于他人参加活动而导致活动效率变化的现象,有两种情况:比如你和同学一起参加考试会增强你考试的信心,从而发挥得很好,这是社会助长;若导致你紧张发挥得不好,就是社会抑制。观众效应是指别人在一旁观看导致活动效率的变化也有两种情况:比如打篮球有漂亮的啦啦队加油助威,他们会表现得更卖力,这是社会助长;比如你的对手在旁观战,导致你紧张发挥失常就是社会抑制。
(二)社会惰化(懒惰)——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化现象可能会更严重。
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例如大扫除的时候,有人偷懒。跑步喊口号有人不发出声音,这些都是社会惰化。
与社会干扰(社会抑制)不同的是,社会惰化作用往往发生在那些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合作,但个人的成绩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而社会干扰则关注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即使和别人一起工作,也并非做同一件事儿,而是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家需要根据此点分清楚社会惰化和社会抑制。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社会标准化倾向最早由谢里夫发现。
社会标准化倾向: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这个倾向称之为社会标准化倾向。
(四)从众与服从
1.从众
(1)从众概述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比如吃东西的时候去人最多的地方,排队客观上造成压力。需要注意的是从众是一种自愿行为
2.服从
(1)服从概述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不同。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
(五)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与利他行为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帮助他人、自觉?;せ肪车取?/span>
利他行为四个特点:第一,自愿性;第二,利他性;第三,无偿性;第四,(自我)损失性。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三个特点:第一,外显性;第二,伤害性;第三,有意性。
以上内容就是群体影响的内容了,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能够分辨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掌握该知识点。
更多教师招聘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
上一篇:区分元认知策略的具体策略
下一篇:认知领域目标的水平及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