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儿童面对学业的失败和困难时,通常有两种反应:一些儿童表现出无助取向,另一些儿童则表现为进取取向。无助者把困难视为失败,看作自己能力低下的表现,很快体验到厌烦、焦虑、自责等负性的情绪体验,进取者则把困难视为暂时的挫折和进一步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将难题看作可通过努力而得到解决的挑战,为什么这两类儿童对待归因的方式有如此大的差异?德维克经过研究发现,是由于这两类儿童有着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所致,研究者一般认为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者,对事件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1)两类成就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定向,也称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卷入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者意在获取知识,增加能力倾向于内部动机激发,通过成绩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追求伴随学习过程产生的内在满足感,更相信努力导致成功,表现为一种进取取向;成绩目标定向,也称自我卷入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者,靠外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将学习视为通过成绩在他人面前展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手段,并极力回避可能导致失败或表现出能力不足的情境,一旦学业失败,则表现为一种无助取向。
(2)不同目标定向的原因:两种不同的能力内隐观
掌握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通过努力和经验是可以提高的;成绩目标定向的儿童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成功的原因,且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又有些个体甚至将高努力视为低能力的象征。
(3)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目标定向是导致学习策略变化的因素之一。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其学习目的目的在于能力的提升,力图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技能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终极的目标,故把困难看作挑战,完成任务的坚持性强,有助于深加工策略的使用,拥有更多的积极自我描述;而成绩定向的个体,应把学习看成一种工具和手段,将困难看作失败的征兆,必然导致完成任务的坚持性差,采用表面加工策略,对自己有较多的消极描述。
更多教师招聘内容,请访问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为你提供更多考试资讯和招聘公告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公教育(cqxgjy)】
下一篇:那些莫名其妙的忘记-遗忘理论